华北纵队司令盘点还在继续中互联网配资网站,今天插一个番外。本文不分上下篇,一口气更完。
有道是树挪死人挪活,我军将领也有许多换了大军区、换了领导的,有的是越挪越厉害,有的挪了也未必好。试作一粗略的列举,不尽之理请朋友们多指教。
1.韩先楚
旋风司令在红二十五军时期地位不高,没有显示出军事天才。抗战中编入115师344旅688团,和黄大将风格不一致,两人前者锐于作战指挥和超越性判断,后者重于沉稳、重大局,偏偏共同点是不善于和异见者协调配合,故而屡屡呲火。
韩上将到东北后得遇识人之领导,从纵队副司令到正司令,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从此一路扶摇,靠战功立身,越打越有状态。韩公可谓人挪活的绝佳代表。
图片
2.小黄
都说晋察冀无猛将,其实只是缺人主持、总体指挥的不好。小黄红军时期就显示出了作战指挥的杰出才能,到晋察冀当三分区副司令,也是可用之才,但晋察冀总体的风格是发育,根据地越来越大,军队越来越多,但在打仗上没什么进步。
神头岭那种仗,晋察冀也不是不能打,但最上面没有刘帅徐帅这样的绝世高手主持,下面空有陈赓式的猛将却无从建功。
小黄从陕甘宁归来,死活不肯再在晋察冀,就是这个道理,知道跟着聂总捞不到太好的仗打。
当然小黄的性格问题,也挑领导,只有碰上林总这种对味儿的才行。程子华也是一流高手,两人就是吃不了一个锅里的饭。
3.贺炳炎
图片
独臂将军是不折不扣的猛将,能打能冲。不过红二方面将领总体看起来,缺了点什么东西。或者是军事谋略,或者是敏锐的战场判断力,又或是正规化建设。论草莽之气、凝聚力、勇烈、刚毅、百折不挠,并不亚于其他两个方面军。
彭总的特点,论勇那是祖师爷级的。彭总又有宏大的格局,越是大场面越兴奋,越兴奋就越能往大了打。第五次战役失利主要原因是双方军事实力的硬核差距,便在场面策划上彭总不输于李奇微。
彭总对贺炳炎、廖汉生、许光达几位都有点化之功,尤其是对最猛最暴躁的贺上将。虽然拍了桌子对吵过,但吵归吵,后来军事理念基本统一了,都按彭总的来,没错。而且若无彭总的力保支持,不一定有后来的上将军衔。
4.王新亭
早期太行太岳诸虎,王上将根本排不上号。若是一直跟着陈赓、陈锡联、王近山这群高手一起打,一起挺进大别山,以王上将的能力特点,大概率混不到苏振华、谢富治的水平,大概率是长年纵队政委的资历,与杜义德等人并驾齐驱。
图片
万幸中的万幸,又回到老领导徐向前麾下。王上将几乎算作是赶鸭子上架,硬把政工干部当军事干部用,结果还打成了。运城和临汾都是有名的难缠,8纵打出了特色。背后的学问,其实就是徐帅指挥调度的好,把本来七八分的将领硬是提档到九分十分。这份过硬的军功,把王新亭稳稳地推到大军区级的领导位置上,上将可谓水到渠成。与之相似的还有刘忠。
5.陶勇、王必成
这二位论述多矣。粟大将以超世之姿,把两位只会猛打猛冲的四方面军低级战将,调教成了谋略与勇气俱备的杰出将领,成为华野的主力部队,仗仗敢砸硬核桃,此功德堪称再造。
图片
6.杨得志
老杨哥如果一直留在晋冀鲁豫,上限究竟在哪个位面,真的是不好说。论指挥作战之精妙、狠辣、果决,似乎陈赓、陈锡联、王近山,甚至杨勇,都有一些比杨得志厉害的地方。但综合起来,这几位难说能稳压老杨哥,包括旅长。
图片
神奇之处在于他从晋冀鲁豫来到晋察冀,一换位置,优势过于明显。四大分区司令没有一个能和老杨哥比上短论高低的,所以1947年春成立野战军,直接上位当了军事上的大佬,罗瑞卿来和他打配合。
但究其本质,杨得志上将的功劳,似乎不是换领导带来的,主要是周遭环境变化带来的利好,雅一点说,叫比较优势。通俗地讲,就是同行衬托。所以把杨上将的例子稍微往后排了排。
7.宋时轮
思量再三,还是把宋上将作为一例。宋上将归入华野之前,军事生涯难称如意。前有冀东失利,送掉十几万游击队。后有山野鲁南苏北连续失利。但是饶陈粟诸位没有彻底放弃他,而是稍微降了格派去当纵队司令。好歹把渤海部队带成以阻击闻名的有特色的纵队,算是给宋上将挽了尊、定了位,仍是一位能打仗的猛将。长津湖重大失利,如果大家看的史料多一些,就能给出一个更好的结论,责任不全在宋的头上。
图片
8.王诚汉
皮旅其实一直都郁郁不得志,在中原军区周围强敌环伺,打得比较窝囊。而且中原军区军事上没有高明的指挥者,皮旅善于游击善于灵活应变,但正规化作战水平比较低。加入华中野战军之后,明显跟不上粟司令的步调。王诚汉作为皮旅的团一级干部,难免也干得不是很顺心。
图片
1948年转入徐向前兵团后,皮旅开始变得有起色,王诚汉早年就在四方面军,重归徐帅麾下,很适应徐帅的节奏,不用怎么直接调教——实际上两人级差很大也没有直接调教的机会,只靠正常的作战任务就锻炼出来了。88年王诚汉能授上将军衔,一定程度上和晋南的经历有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人换了地方换了领导,反而干不好的。
1.程世才
作战风格和林总差异较大。本质上是徐帅教授的那一套办法,在别的根据地,尤其是四方面军在川陕时较能适用。但脱离了具体的环境之后,就不一定能用。这不是说徐帅能力不行,他老人家在129师时照样也有新的军事理论,“人山”思想就很好。而且徐帅不管遇到什么军事环境,什么作战模式,都能迅速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天生专治疑难杂症。不知当年徐帅去了朝鲜战场,会是一番什么模样。
图片
要命之处在于,徐帅能适应,手下的将领们不一定能适应。许世友王建安在山东是一番模式,合并为华野后又是一种全新模式,这要感谢一将强行掰开嘴强行灌输正规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
程世才过早脱离了徐帅的卵翼,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进化出独立成长的能力。大概林总也不耐烦从头指导了,晾在一边是战争孔急之下的最优解。避免大家撕破脸嘛。
2.王世泰
红26军出身的干部,有不少英才,也有一些普通平常之辈。这都可以理解,人群之中优秀者大概也是二八定律,优秀者少,平凡者众。王司令转到彭总帐下,是一个学习大兵团作战的绝佳机会,奈何水平相差太远。就如让爱因斯坦教普通高中生学相对论,消化理解太难。
图片
彭总打仗带兵是粗砺有余温暖不足的风格,西府陇东战役之后全野战军开党委扩大会,又是自我批评又是当场撤人的职,场面火爆到不得不请贺老总出马帮忙缓和。第一次战役38军虽然没打好,但把梁兴初骂得确实也太狠了些。过后又不无过分地赠号万岁军。一般人在彭总手下架不住这种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乱军马踏为泥的领导模式。好在王司令打完仗就转地方了,一转遮百丑,也算揭过去了。
毕竟那事太尴尬,纵队司令差点把野战军司令员送给敌军。同样性质的事情,刘帅在大别山和胡琏部队一头撞上擦肩而过,论惊险程度也差点让刘帅三魂出窍。不过那算阴差阳错,而不是西野那种纵队撤了兵而不报告,直接上演丢帅保车劲爆戏码,别说彭总了,换谁谁不怒。
3.郭天民
郭司令要说在聂帅手下也是受重用的人,晋察冀四大分区司令。聂帅虽然在指挥作战上不是绝世高手,但人家也能看得出谁是真高手谁是真废物,一直把郭司令当作晋察冀军事上的主要干将。
图片
复员事件和张家口防守策略出了矛盾,并不是一两个人对聂帅有意见,杨成武、李志民、郑维山他们都有意见。但只有郭司令一人拍了桌子,让聂帅难下台。
以至于朱老总都没办法,劝不住。朱老总能留住郑维山,截住曾思玉(4纵副司令、司令、64军军长),但不太好留郭天民,再留就太不给聂帅留台阶了。
但到晋冀鲁豫之后,郭天民并没有过得太好。当副参谋长,刘帅手下有一尊参谋长界的祖宗,除了刘亚楼能和李达一比高低,其他谁见了他都得敬礼喊老师好。去各纵,晋冀鲁豫各纵队司令,那是从抗战时期就已经划好的基本盘,把哪位纵队司令撤了,都能直接得罪全纵的人。后来新建的纵队,郭天民也没有根基。
说到这里,必须得怒赞刘邓首长的长远政治眼光,尤其是政委。几十年后,二野的新派干部为啥能齐刷刷授上将,那是人家早有一股凝聚力在。
若是当年忍一口气,忍到1947年4月重设野战军,再忍到华北合并,三兵团司令员,白袍不一定争得过郭铁匠。
今天是番外篇,有感于各位开国将领命运之浮沉互联网配资网站,理解得不一定准。万希各位朋友多发表真知灼见,以俾后文剖析更加精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辉煌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